返回金羊网

舍得投入保护文化遗产 留下文化印记记住乡愁

来源:金羊网作者:黄宙辉、雷伟强、冀前发表时间:2019-12-04 15:17

广东非遗表演羊城晚报记者邓勃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通讯员雷伟强、冀前

11月19日-2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19粤戏越精彩——粤剧‘世遗’十周年系列活动”北京站在北京举办。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献演了《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等粤剧精彩剧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的“新时代粤剧的遗产保护和现代发展研讨会”上,粤剧人也交出了近十年来粤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答卷。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显示,广东新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3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有2处。

近年来,广东更加重视岭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努力为南粤人民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印记,让人们记住绵绵的乡愁。

『文物保护』篇

让南粤大地的文物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投入,应当找到可持续的方式,充分挖掘文物的时代价值,变被动保护为主动活化,盘活文物建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指出,要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才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年来,广东通过系列措施,让南粤大地的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

家底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

广东是经济大省,文物资源家底也不差。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7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6处,中国传统村落263处,省级传统村落186处;国家大遗址3处,省级大遗址8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广东全省共登记文物线索37156处,核定公布25159处。此外,广东省文物普查工作自2012年12月起全面展开,摸查了全省403家国有单位的文物收藏情况,已登录藏品总数为827241件(套),已登录藏品实际数量为1606950件,其中珍贵文物为78892件(套),分布于全省21个地市和1个直辖县区中。

今年,广东新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2处,新增国保数量位居全国第九,是广东历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一届,新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新增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74处、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1处。

投入每年文保专项经费增加到1.6亿元

2015年投入0.6亿元;2016年投入0.9亿元;2018年投入1亿元;2019年投入1.6亿元……广东在文物保护上舍得花钱,从2015年开始,省级财政将原来每年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从600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6亿元,重点补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修缮、消防安防防雷工程和文物“四有”工作等,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

此外,广东还建立红色革命遗址专项经费,省财政从2019年起5年专项安排15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建设、展陈提升行动,同时统筹各项相关资金70亿元,支持红色革命遗址管理提升和免费开放、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志愿服务行动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文物保护工程存在“轻保养重修缮”的现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随即,广东增设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对全省国保、省保单位给予每处3万元的“岁修”资金,由各地市安排用于保养维护工程。

水下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保护在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广东取得了众多成果,摸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今,该厅实施文物保护项目逾200项,组织工程验收通过项目66项,核定公布保护规划34项。2017年、2019年,广东文化部门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之“实施100个文物保护利用项目”。2015年,开平市“仓东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7年,顺德陈氏大宗祠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奖”。

广东的水下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今年12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迎来开馆10周年,馆中的“南海Ⅰ号”沉船备受关注。从1987年发现沉船踪迹,到2001年5月精确定位沉船位置,再到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并入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最终于2014年开始大规模保护发掘工作,“南海Ⅰ号”的考古历程,可谓中国水下考古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共出水18万件文物精品。此外,南澳I号的发掘与保护项目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公布两处水下文物保护区。

利用南粤古驿道保护等助力文物利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通过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助力文物保护和利用,是广东文物利用的一大亮点。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计划2019年年底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将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2021年年底前,建成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近代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等重点线路;通过3年左右时间,形成系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201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并将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民健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助力下,乳源西京古道、青塘遗址、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等多处文物悉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案例1

修复古驿道

发现重要办学遗址

今年,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修复古驿道中,发现了粤北乐昌等地保留了抗战时期华南及港澳院校内迁办学的一批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办学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实验中学等学校曾在坪石一带办学。经考证,这批在粤北办学的院校吸纳了不少来自港澳地区的学生。

相关部门随即启动对办学遗址的保护修缮工程。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专业志愿者和文物工作者日夜兼程,在今年国庆期间坚持修复和活化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并迎来中山大学等学校的研学团和普通游客团,重温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高校和中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教育救国的感人事迹。

案例2

杨匏安旧居

成主题教育活动点

杨匏安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杨匏安旧居改建、加建情况严重,一度沦为职工宿舍。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广州市政府,自2018年12月起开展杨匏安旧居历史价值研究、居民腾退安置、本体修缮、陈列展示和周边环境改造,并牵头组建了一个由党史、文物、建筑、规划、美术专家构成的修缮工作专家组,开展修缮保护工作,以“绣花功夫”还原历史。

2019年4月17日,杨匏安旧居被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30日,杨匏安旧居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点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杨匏安旧居参观人数累计约4万人次。

『非遗保护』篇

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时代粤剧的遗产保护和现代发展”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广东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介绍,十年来,全省各地在粤剧保护传承发展方面作出努力,严格践行粤剧申遗的承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粤剧的保护与传承,仅是广东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广东非遗保护做出了“广东特色”。

非遗保护做出“广东特色”

案例

创新传播手段

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

今年6月,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主办方创新了非遗传播手段,概括为“五个一”,让非遗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本会刊:组委会推出活动会刊,以专题报道+专家访谈+活动信息+非遗展示的形式,形成一份兼具会刊信息发布功能和媒体专题深度的出版物。

一个IP形象:叶正华博士以醒狮为原型设计的全国主会场非遗IP形象在活动期间登上舞台,借此培养广大年轻人对中国非遗的兴趣。

一张创意门票:门票设计融合非遗、环保、游戏、科普等理念,正面图形由广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饶宝莲运用佛山特有的铜凿剪纸技艺重新制作,使门票成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纪念品。

一个手势:展演活动首次推出象征中国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手势。

一首主题歌:歌曲《非遗之门》在展演晚会结尾压轴推出。

广东非遗数量位列全国前列

家底广东是全国非遗大省,非遗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鳌鱼舞、粤语讲古、吴川泥塑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国家级传统美术非遗数量第一;国家级传统舞蹈非遗数量第二;国家级传统医药非遗数量并列第三;国家级民俗非遗数量并列第四。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广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粤剧、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包括国家级项目数量,以下省级数量均包括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位居全国第六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29人。此外,广东还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45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43个,研究基地24个。

投入对传承人补助标准全国居前

对于非遗保护投入的经费,广东也是大手笔。广东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投入广东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2007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036万元,截至2018年共投入14718万元。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广东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继续加大,达到2428万元。

广东省级的非遗保护经费也逐年增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2008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374万元,截至2018年共投入20269万元。2019年,省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上升到3424万元。同时,广东各市县也不断加大投入,2017年各市非遗保护经费累计达4077.9万元,各县非遗保护经费累计达3771.7万元。

自2016年开始,广东在文化部提高国家级传承人标准基础上,也同步实施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央财政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再补助1万元,达到每人每年3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补助标准处于全国前列。相关补助标准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各级非遗传承人。

保护将开展十六项工程保护非遗

除了经费投入,广东还注重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据介绍,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广东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整体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2010年5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6月设立的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广东设立的第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广东开展实地调研和总体规划方案论证,加强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此外,广东大力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东着力打造传统工艺振兴平台,目前已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0多个。广东建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传统工艺振兴培育“粉丝群”,扩大“朋友圈”,探索“岭南路径”。

记者了解到,广东近日举行的“2020年全省非遗重点工作会商会上”提出,将重点围绕七个方面、十六项工程开展下一步的非遗保护工作。十六项工程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非遗特色小镇(园区)工程;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工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工程(非遗+扶贫工程);解决项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工程;重点项目保护工程;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工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工程;非遗研培工程;非遗理论研究工程;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非遗“粤传粤精彩”系统传播工程;非遗传播平台建设工程;非遗普及教育工程;非遗“走出去”系列传播工程。

传承多项举措增强非遗的传承活力

今年5月30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非遗课外时·进校园百校百场活动”。活动以“非遗保护同行童乐”为主题,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非遗传承人,接触民间艺术,感受地方文化气息,学习筑梦工匠精神,形成非遗保护传承的“广东经验”。

这是广东着力增强非遗传承活力的一次尝试。据介绍,“非遗课外时”以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为契机,通过开发形式丰富的非遗课程与体验活动,制定非遗教育学术标准,培育非遗传承师资力量,提升青少年群体创造力、感知力与文化自信,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贡献范例与经验。

广东还注重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广东参与的研培院校有4所,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院校已相继开展教学活动,起到良好效果。

http://weixin.qq.com/r/dkOKkvXEjKjzrbHx9xZk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

添加评论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