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拍,古村布局形如巨蟹 文聪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文聪 通讯员 叶惠涛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世间,许多事物都会随着时光而改变,然而在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社区,有一个始建于明清时代的村落建筑物,却在时光流淌中屹立了800多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一座座青灰的砖房,一片片褐黄的瓦片。徜徉在青石铺就的窄窄小巷,远处的高楼林立,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仿佛与这里无关。回到这里,有一种精神回归故里的感觉,拂去历史的尘埃,在这里见证一个村庄的变迁与沧桑。
三口古井仍泉涌不息
常言道,“大隐隐于市”。大井头古建筑群地处闹市地段,与热闹喧哗的大井头综合市场隔着一个大池塘相对。只要穿过人头攒动的市场,便到了清幽宁静的古村落,是一个寻迹怀古的佳处。
大井头古村落始建于明初,自叶氏宗族迁居以来,繁衍生息了730余年,许多历史文化都与古建筑群息息相关。放眼望去,古建筑群眼前池塘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窗一门,都承载着大井头过去的兴衰浮沉。从高处看,古建筑群酷似一个巨蟹,而村围就如同“蟹壳”。谈起古建筑群,不能不谈“古井”。村落靠近水塘的地方,有两口古井,一深一浅,深井被称为“暗井”,浅井被称为“明井”,有着800多年的历史。两口井相距不到50米,刚好在整个蟹状村落的双眼之处,类似“蟹眼”。因其所处位置特殊,故被村民称为“蟹井”。大井头村落状似巨蟹,而“蟹井”刚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古村落的光裕堂(香火堂)之前曾有一个牌坊,下面有两个葫芦孔,称为“蟹鼻”。
大井头名副其实,一个小村落就有三口古井。在古建筑群的中心地带也有一口古井,有大量井水涌出,这口井已经有着800余年的历史,水深而清澈,被村民称为“大井公”,也是大井头村取名的由来。加上两眼“蟹井”,三口古井至今依然井水汩汩,水质清冽。
村里80多岁的老人叶树德说,自打他记事开始,三口古井就从不枯竭,即使天遇大旱,也未曾断流。这些井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是大井头的“母亲井”。
老屋老墙守望岁月深处
村里最大的建筑就是有着650多年历史的叶氏宗祠,又名“崇本堂”
叶氏宗祠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呈三开三进布局
叶氏宗祠里的叶氏祖先大宋丞相叶正简公画像
大井头古建筑群布局整齐,巷道纵横交错。走在青石铺就的路面,看着眼前的老屋老墙,虽然大多房子已经人去楼空。除部分建筑门面略有修改外,整体风格未变。最大的建筑就是有着650多年历史的叶氏宗祠,又名“崇本堂”。
据记载,该宗祠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呈三开三进布局,博古屋脊、简瓦辘灰屋顶、红砂岩石柱和门框、清水砖墙、石门槛。门匾字迹依然清晰,壁画雕龙画凤,色彩鲜艳。清水砖墙、石门槛、红砂岩石柱、博古屋脊,充满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门口的一副对联也印证了这座宗祠的大气,“名留密院,威镇军门。”现在,大井头人一到婚嫁大摆筵席的时候,就会选择在叶氏大宗祠进行,叶氏大宗祠顺理成章地成为喜气散播的圣地。
叶氏宗祠博古屋脊、简瓦辘灰屋顶,充满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如今,大井头古村落明清建筑群与大朗镇内的保安圩古街、松柏朗村文光庙一样,已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斗转星移,这个古村落依然守候在岁月深处,仿佛一个精神故里,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回归追寻乡情乡味。
舞龙代代相传四百余年
由于“古”味浓厚,村中的舞龙、舞麒麟习俗也得以延续至今,使得大井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一位老者告诉记者,舞龙的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又或是新居落成、开张庆典、迎娶新娘等,大井头古村的村民都会舞动巨龙欢庆。
经过时代洗练,古村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出现了女子舞龙队。谈起舞龙,大井头社区的娟姐眉飞色舞,兴奋之情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我舞龙已有9年了,舞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十分考验人的体力,动作稍微慢点就跟不上整条龙的舞动。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手臂简直都抬不起来,连脚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大井头古村的娘子军们,凭着“业余的名号,专业的精神”,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喝彩声。如今,大井头女子舞龙队在每年本地举办的传统艺术节、国内的许多邀请赛均有亮相,连年征战使得舞龙队成为了真正的“娘子军”。
由于大井头女子舞龙队等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响,五年前,这座在闹市的古村又被评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